學生發展

冠軍級線上學長

校園記者 鄭朗熙(新傳/三)

相信不少同學都曾參與中大或書院舉辦的學長計劃,但你又有否聽過線上的學長計劃?去年,四位來自不同學系的聯合書院同學參加由聖雅各福群會及恒生銀行合辦、支援青年升學就業的「I am… 青年職學平台」,擔任學長,更在一個協助主辦機構推廣平台的比賽中獲勝。究竟這支冠軍隊伍有甚麼過人之處?這個平台為他們帶來什麼?

學長變比賽冠軍

      I am… 是一個為15至29歲青年提供個人化、準確及便捷生涯規劃的一站式線上平台。它招募了一班大學生和在職人士分別成為「升學達人」及「職學達人」,解答青少年有關升學、就業的疑難。相比其他學長計劃,I am…的學長及學員均不會得悉對方身份,而且所有對話皆在線上特定應用程式進行,學員可隨時隨地發問,學長可按自己的時間和專長「接單」,運作類近匿名版的WhatsApp,既注重時下學生對私隱的關注,同時切合疫情下的需要。歷史系四年級生陳偉同學Sam 本身有做義工的習慣,去年疫情嚴峻下一切戶外活動被逼終止,難得清閒的他經常看到I am…的廣告,於是躍躍欲試,經過大約十八小時的基本輔導技巧訓練及線上實習後,終於成為「升學達人」。去年10月,I am…舉辦「Mentor Hunter 挑戰賽」,誠邀大專生為平台招募更多「達人」,Sam立即興致勃勃地找來好友歷史系四年級生劉曉華同學Ada、工商管理三年級生陳駿諾同學Bedco、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四年級生李綺雯同學Suki組隊參賽。經過三個月的過五關、斬六將,四人在十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贏得冠軍。

廣泛精準乃致勝關鍵

      被問到己隊的致勝關鍵,Sam指出或許是他們使用的宣傳渠道較別組廣泛及精準,除了常用的Facebook和Instagram外,他們還手握兩大王牌—— 連登(LIHKG)和領英(LinkedIn)。基於官方自身限制較多,「只會落一些大家都不會理的廣告」,自稱是「連登仔」的Sam希望用一些較有趣、貼地的方式招募學長:「我沒有官方負擔,在連登校園台開post能針對學生及在職人士兩大群組。」即使暫時未能招募太多學長,也至少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平台。不過說到最直接有效的方式,LinkedIn竟是不二之選。Bedco坦言,作為求職平台的LinkedIn是最多專業人士聚集的地方,仔細列出該人的資歷和人脈,「不像Facebook只有名字」,可「策略性」篩選搜索多做義工又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適合人選,繼而開啟對話,親自邀請對方加入平台。結果接觸的過千人中超過百人回覆。不少人即便未能成為Mentor,也表示對平台有興趣,並願意在將來到平台分享。百人中更有ibanker、牛津大學畢業生等答允成為學長。作為招募最多學長的組別,難怪Sam豪言「現有Mentor 四百多個,當中我們找了差不多一百個」。

比賽、任學長各有各經歷
      對四人來說,這次比賽的收穫除了豐厚獎金和獎座,更重要的是當中的得著。就讀工商管理的Bedco舉例,了解到尋找推廣目標時要先了解對方背景,否則受邀者會認為他們缺乏誠意,「對我將來見客很有幫助」。參賽後成為學長的Suki看到一名初入大學的學生在平台求助,表示發覺自己選錯科,奈何成績不足以讓他轉系,明白難以改變現況下只想向人訴苦。於是Suki除了向他提供一些未來出路的建議,更在傾談間嘗試開解他,讓他稍稍紓緩學業壓力。這次難忘經歷令Suki發現平台不但幫助學員規劃前路,更具備心理支援的功能。至於擔任學長逾一年的Sam則以過來人的具體經驗,勉勵一些就讀大學入學率較低的中學或者成績較平庸的學生,「兜兜轉轉」後入大學並非不切實際,勿輕言放棄:「活生生的成功例子顯示他們並不孤單,重新出發亦非不可能。」

跟實體學長計劃大不同
      傳統學長計劃一般為期最少一年,也注重雙方的實際互動甚至建立長遠關係,但I am…的性質幾乎截然不同。過往曾參與學長計劃的Sam認為平台注重匿名及快捷,可讓學員單刀直入,毋須花時間互相認識,即時對答讓學員盡快了解相關資訊。Suki 補充正因匿名,學員更願意透露內心想法,不追求長久關係也增加他們主動發問的意欲,雙向而言學長的負擔降低又可同時幫助更多人。Ada也提到對一些冷門學科如人類學有興趣的同學,或難以接觸相關在學在職人士,但正在修讀這類學科的「升學達人」可隨時「接單」解答。Bedco則指一般學長計劃分配學長後便難以變更,「你要跟他一年,配對後才發覺不適合怎算?」但如果先透過I am…接受不同人的意見,認清些方向才參加實體計劃,「至少可找對的人。」

對書院的話
Sam起初提到,他透過書院的薪火計劃與社創體驗計劃從而認識到Suki與Bedco,並因著參與書院活動,他到了妳想煮意(Festyle)擔任市場推廣實習生,啟發了他對相關工作的興趣和認識。Ada同時提到書院的交流活動,如聯合書院與上海華東範大學的城市互訪計劃等,強化了她的觸覺,為具體推廣構思提供了靈感與方向。四人都對書院表達謝意,指書院在過程中提供了極大的支持。Sam直言:「書院的支援讓眾多的中大學生接觸我們的帖文,為推廣工作打了一枝強心針。我們由衷感謝書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