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連繫
2025年3月20日

倒空自己,才能裝下整個世界 | 沈慧玲校友

校園記者 葉沛言(新傳二年級)
學生英文翻譯:翻譯系四年級 侯詠然同學

由書院及聯合書院校友會合辦的校友講座第32講於3月20日晚上假書院文怡閣舉行,講座以高桌晚宴形式進行,接近50位嘉賓及同學先享用自助晚餐,隨後由香港電訊集團人力資源總監沈慧玲女士擔任校友講座主講嘉賓,主題為「破。定律」。

沈慧玲女士畢業於1989年,在航空、貿易及電訊等多個行業積累了超過30年的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經驗,曾於多個名列《財富》全球500強的公司及本地主要上市公司出任人力資源主管職位,現為香港電訊盈科集團人力資源總監。

從穩定到未知

沈校友出生於公務員家庭,父親一心期望她步入公職行列、走一條穩定的道路。1989年於中文大學畢業後,她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行政主任,獲得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鐵飯碗」,劇本似乎早已寫好。但三年後,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主動辭去公職,加入國泰航空,踏入從未接觸過的人力資源領域,薪酬更得原來的一半。

沈校友坦言,職涯的開端往往充滿偶然性,而她最初能夠進入人力資源領域工作是機緣巧合。「面試官看著毫無相關經驗的我說:『人事管理是一種常識,而你的適應力就是潛力。』」這句話,成為了沈校友人力資源生涯的第一課。儘管中途獲得轉調採購部的機會,她仍然選擇留在人力資源領域。從國泰航空到英特爾、電訊盈科集團再到利豐集團,她走過八間企業,也在懷孕期間完成碩士課程,憑藉她對「人」的熱愛與不屈不撓的韌性,一步步拓闊視野、累積實戰經驗。

HR不只是「請人」與「炒人」

作為兩名女兒的母親,沈校友笑言女兒小時候總把她的工作簡化為「請人與炒人」。然而,她認為HR的角色遠不止於單純的招聘與解雇,而是在個體與組織之間搭建橋樑,發掘人的潛能、見證團隊成長,協助企業與員工共同創造價值。

在電訊盈科集團進行人力架構重整時,她並非直接照搬香港總部的模式,而是親身走訪內地六個城市,聆聽當地團隊的需求。「再好的策略,沒有『貼地』的執行,都將流於空談。」

她提出,真正有效的變革,必須從「人、流程、技術」三方面出發,逐步拆解問題並評估可行性,絕非「為改而改」。她深信,企業成長的核心在於人才,而改革從來不是「一刀切」,而是建立在理解現有系統的基礎上作策略調整。唯有在深入理解文化脈絡、發掘既有優勢、學習企業的價值觀與運作後,才能將新思維與原有體系融合,進而推動長遠的革新。

忘得愈徹底,才能學得愈快

沈校友提到,在電訊盈科集團帶領團隊期間,資深員工與畢業培訓生的想法碰撞不僅促進了新員工的成長,也讓資深員工輸入新的想法。「倒掉半杯水,才能注入新水。」她相信,唯有保持「空杯之心」,定期清空舊有認知,才能持續吸收新知。

同時,她分享了公幹時手足無措的經歷,街道無標示、無法順利溝通,強調適應力源自勇於擁抱文化衝擊的開放態度。即使工作繁忙,她仍不斷進修,先後修讀麥考瑞大學的碩士課程及麻省理工學院的行政人員領導課程。工作以外,她有著截然不同的一面,熱愛烘焙、登山,更曾於疫情期間親手為團隊烤製二百塊曲奇。「半杯水可以是半滿或半空。與其抱怨疫情帶給我們的限制,不如學習新技能,在疫情中創造出新的機會。」

真誠才是王道

談及面試與招聘,沈校友認為這是一場雙向選擇的過程。「與其背誦標準答案,不如真誠展現自己。」她指出,人工智能正帶領人類進入一個「免費智慧」的時代,讓原本稀有的專業知識變得普及且唾手可得。知識不再是競爭的門檻,如何運用知識、與科技共舞,才是大學生未來真正的競爭力。

她提醒職場新鮮人應重視個人品牌的經營,無論是入職還是離職,都應保持專業的態度,例如在辭職後主動做好交接,向接手同事清楚交代工作內容,與前東家維持良好關係,做到「好來好去」,才是職場成熟的表現。

她也提及三位改變她人生的導師:政府部門的上司讓她理解體制運作;國泰的直屬主管教導她相信潛力;而思科系統總裁則以信任與挑戰兼容的領導風格,成為她日後領導的楷模。她笑言,正是這份對人的理解與信任,塑造了她的管理風格。

與其空想,不如行動

「與其陷入焦慮,不如從社團或義務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她回憶當年在聯合劇社的點滴,指出同儕間的合作與交流往往比課堂學問更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她鼓勵學生多與師長交流,拓闊視野。最後,她引用音樂劇《魔法壞女巫》中《反抗重力》的一句歌詞作結:「是時候嘗試挑戰引力。」勇於突破界限,跳出舒適圈,無懼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