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發展
2021年2月5日

【書院聚會】塱原──那麼遠那麼近的一塊濕地

上水塱原濕地是香港重要的濕地之一, 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書院邀請了資深書院導師、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鄒桂昌教授於2021年2月5日到塱原濕地,為書院聚會拍攝一個特輯,向聯合書院同學介紹這片濕地的保育和發展情況。兩位書院同學參與拍攝。

甚麼是有機耕種?甚麼是傳統耕種?
鄒桂昌教授指出,有機農業是一種概念和行為。首先,有機農業中不可以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夫一般會使用花生麩、骨粉或海藻類作為有機肥料,通過微生物的分解,為土壤提供養份。其次,有機農業禁止使用農藥,農夫會以輪作方式耕種,例如種葉菜後種植粟米或豆類,避免害蟲持續出現,也會設紗網保護農作物。另外,農夫會在同一 塊土地上種植不同農作物。而香港的傳 統農業則會在一塊農地上種植單一農作物,並使用大量化學肥料及農藥。化學肥料是水溶性,很快被農作物吸收,所以農作物生長快速,產量也會較高。但化學肥料不能全部被農作物吸收,部份流入河川水體,造成環境污染。有機耕種和傳統耕種各有優劣點。總的來說,有機耕種比較環境友善。

除了耕種方法不一樣,有機耕種和傳統耕種出產的農作物在礦物質、維他命和水的含量也不同。鄒教授解釋,傳統耕種出產的農作物細胞分裂快,吸水也多,所以含水量比較多,礦物質和維他命則比較少;相對來說,有機農作物生長速度較慢,礦物質和維他命含量比較多,吃起來甜一點,對人體健康比較好。

農地棄耕對環境保護非常好
香港有很多的棄耕農地,原因是:(一)農民年紀大,勞動力減低;(二)麥理浩時代大量興建公營房屋,把灌溉用的水源改引到水塘作都市用水;(三)中國大陸農產品價格便宜;(四)香港地產發展商對土地需求大。現時,農業只佔香港生產總值約百份之一。在塱原也不難看見被棄耕的農地,雜草叢生。鄒教授認為,農地棄耕是生態演替。棄耕下,土壤的氧化速度慢了,有機碳可以積累,土壤得以休養生息。物種增加,生態環境得以改善。

塱原濕地的保育和發展
1990年時,有關當局擬在九港鐵 路東鐵線興建一條支線,由上水延伸到落馬洲,經過塱原一段的鐵路原本設計為架空橋樑。為了保育在塱原濕地棲息的候鳥,政府和鐵路公司展開了一場官司。最後政府獲勝,落馬洲支線塱原一段改走地下通道,避免影響塱原的生態 環境。

生態價值高的地方,不一定在政府官地。因此,政府於2004年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包括「管理協議」和「公私營合作計劃」,以保育非官地上的野生動植物及生境。塱原濕地在「管理協議」下,由政府提供資助,非牟利組織香港觀鳥會及長春社負責保育。這兩個 組織安排農民復耕水田,吸引雀鳥,推廣環境教育及生態遊。而種植出來的稻 米,一半以「生態米」名義出售,另一半就留在田間供雀鳥食用。相關組織要承諾籌募相等於資助額約百份之三至五的經費用以保育環境,因此,他們舉辦的生態旅遊一方面可作教育,一方面增加收入。鄒教授提出,希望政府在將來批出新的「管理協議」時,能加上對農地產量的要求,鼓勵農民改善生產方法及更投入耕種。

政府在2019年12月收回塱原濕地,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下,將建立「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塱原成為自然生態公園後,生境和生物多樣性能不能順利保留下來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塱原濕地現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