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發展

專訪梁雄姬通識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獎學金得獎者葉毓朗同學——重拾人與自然的連繫

校園記者—中文撰稿:陸凱傑(歷史系三年級)

葉毓朗同學是2020-2021年度梁雄姬通識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獎學金得獎者,葉同學現為環境科學五年級學生。2018年起,葉同學長時間參與校內、校外的可持續發展活動,並獲得多個證書及獎項。這次有幸邀請葉同學分享過去數年活動的經歷及得著,以及對推廣可持續發展的想法。

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的連繫」,葉同學在訪問中反覆提到這個概念,他深信人與自然不是割裂的。他形容自己的家猶如動物園,自己從小仿佛生活在大自然中,這令同學感受到動植物的神奇及有趣之處。然而,從紀錄片中,他見到自然未受到保護,動物沒有得到尊重,促使葉同學參加環保活動,他希望:「為自然多出一份力,令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更密切。」

不過,其實葉同學最初並非刻意投入環保活動,他認為自己在環保行動中較被動。只是在機緣巧合下,葉同學在一、二年級時擔任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的海豚大使,並藉此認識到香港爭取海洋保育的機構及熱心人士。與公眾出海時,海豚出現使同學讚嘆,但令他更難以忘懷的是部分海豚的傷勢。同學相信海豚的處境是因為快船等人為因素而變差,這令他反思:「是時候在朋友、社區間作出改變」。

活動的收穫

過去數年,葉同學積極參加不同形式的環保活動。他曾在2020至2021年擔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青年協調人。現時,葉同學是低碳想創坊第二屆青年氣候倡議培訓計劃的學生,與組員討論香港值得關注的氣候問題。

除了以上的活動,葉同學還參與了多個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活動,其中,同學對擔任紀錄片主角的印象尤為深刻。去年暑假,綠惜地球挑選葉同學擔任紀錄片主角,探討海洋塑膠問題。葉同學在拍攝期間體會到,通過親身體驗方可讓大眾明白人與大自然的連繫,他憶述:「剛潛到水中我們便見到大量垃圾,只是有些垃圾體積較小所以平日看不見,其實香港的海洋已經佈滿垃圾」。

請按下圖觀看葉同學參與拍攝的《海洋走塑見習生》影片

 

葉同學最慶幸的是在活動中認識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個人關注環境的效果比較小,有時會令人感到氣餒」。這些活動中葉同學認識到很多對可持續發展有興趣年輕人,有一些更已經開始工作,這令同學感到鼓舞:「自己未來工作時仍可以成為環保的榜樣,仍可以繼續學習環保相關的知識」。

不過葉同學坦言同時兼顧學業及各項活動並非容易,他笑言:「自己仍在學習時間管理。」「雖然這些活動對自己未來很重要,但也要懂得分輕重」。他曾因為壓力及資源問題決定要「停一停」,他提醒:「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極限,不可攬太多工作上身」,當自己壓力太大時,便需要稍作休息。

葉同學相信這些活動有助學業,他解釋自己考慮在環境教育或氣候方面繼續進修,這些經歷加深了他對本地以至全球環保議題的認識,並希望「做一些更有實際性、建設性的行動和改變」。他形容這些活動是體驗式學習,參與這些活動啟發自己思考現在的行動與將來的環保倡議及交流之間的連繫。他又提到人與自然的連繫是因為缺乏感官體驗,「見到海灘上佈滿塑膠、發泡膠、甚至家具,便會明白環境問題會影響到自己。」

教育、體驗與可持續發展

葉同學相信教育對推廣可持續發展至為重要。他與青年氣候倡議培訓計劃的組員都認為香港氣候變化教育值得關注:「將來的社會,你、我、大家都有份」,因此中、小學生有需要認識氣候變化。他期望環保教育不單是介紹宏觀的氣候問題,也可以包含氣候難民等議題。他擔憂香港現時的環境教育落後,因此他期望教育結構可以有所調整。

葉同學希望大學教育可以令同學了解不同事物都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他希望大學可以邀請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作分享,介紹他們的工作,令同學明白現在不同企業都以綠色投資等方式關注可持續發展。他相信可持續發展「與所有人都有關係」,因為可持續發展不限於環保、科學問題,還包含社會、經濟等不同領域。

可持續發展範圍大,葉同學形容認識可持續發展需要終身學習,他通過不同機會認識到在不同機構中工作的人士,並向他們學習;他也利用聯合國、Coursera等免費網上資源學習,推薦同學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接觸可持續發展。他認為現時通識教育加入有可持續發展元素的課程是好的出發點,並期望將來可以加入更多可持續發展的學科,「甚至不需要刻意提出學科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應結合在學習及工作當中」。

葉同學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坊以展示可持續發展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舉例自己曾參加一個名為sporex的菇菌工作坊,以菇菌的組織製作藝術品。葉同學最初也不知道菇菌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這個活動令他認識到菇類對人、對環境的益處。他相信工作坊可以令學生理解事物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引起大家對可持續發展的興趣。

給同學的話

可持續發展範圍廣闊,同學應從何開始改變?葉同學笑言自己偏向環境方面。他解釋疫情下大眾多野外活動,卻對生態造成破壞,因此環境問題較貼切,他感嘆:「這些都是因為人的出現才發生,人與自然是相連的,不過很多香港人缺乏這個連繫。」他認為需要教育才可以作出改變,使大家明白大自然不是任由我們利用的。

不過,他建議同學可以從自己有興趣的方面開始作出改變,他相信如此同學的行動會更有力。他強調可持續發展各範圍環環相扣,這些改變會逐漸影響到其他範圍,也可以令同學明白不同範疇都是相關的。

他又寄語同學實踐可持續發展時不要感到氣餒,他深信個人的行為仍然可以改變世界,而若可以召集到有心人一同參與則可以發揮更大影響力。氣候變化等問題雖然日益嚴重,但葉同學相信通過個人及群眾的行動,一切仍然「有彎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