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發展

專訪中大農業發展組三位前莊員—讓農業重回學生視野的人

校園記者—中文撰稿:陸凱傑(歷史系三年級)

推廣農耕的中大人

早前疫情嚴重,中港司機確診,令多輛載有內地農產品的貨車未能抵港,致供港蔬果供應緊張,菜價倍升,這件事有否喚起你留意本地農業品? 對不少在香港長大的學生而言,農業與日常生活非常遙遠。但中大有一群致力推廣農耕文化的同學組成了中大農業發展組(農發),通過舉辦活動把本地農業帶到同學身邊。聯合同學農發上屆莊員梁丁尹同學(Teddy)、和她的兩位莊員陳可澄同學(Carol)及梁焯彥同學(Alex)與我們分享去年籌辦活動的經歷。

Alex及Teddy形容加入農發是偶然。Alex被天台農莊計劃吸引而聯絡當時農發的莊員,由於他希望參與大學活動,因此「誤打誤撞」下加入農發。Alex在中學時已有參與園藝的經驗,但他形容最初只抱著嘗試的心態參與農發。最終他一直熱心參與莊務,就算已經落莊至今仍盡力協助農發的活動。而剛進入中大時Teddy同樣希望參加大學活動,恰巧她見到農發的宣傳片,對畢業菜束及耕作深感興趣。Teddy笑言自己「較懶、不希望參加太辛苦的莊」,加上她喜歡煮食,也關心食材的品質,因此選擇加入農發。

宣傳片也吸引到Carol。Carol在完成DSE後曾經參加務農活動,當時其他參加者向她轉發宣傳片,當中的耕種活動驅使她成為農發的一員。Carol希望以學生的身份繼續支持農業,因此成為莊員,期望「通過舉辦活動吸引學生及教職員對本地農業的關注」。

多采多姿的活動

農發每年都會舉辦豐富活動推廣本地農業。農發現時借用聯合書院湯若望宿舍後的農地舉辦「農的傳人」活動,把農地分配給約二十人自由耕種。Alex期望活動不但給每位同學享受耕作的機會,更可以提供「有耕作經驗的參加者平台分享農耕知識,建立中大農耕社群」。去年,參加者成功種植南瓜,今期則有參加者種植番茄、甘筍等植物。

畢業菜束是農發另一重點活動,莊員會向農夫訂購時令本地菜並在畢業班拍照日前夕製作菜束。Teddy特別享受製作菜束,她認為菜束別具意義。花束雖然漂亮但只能保存短時間,而在花藝師的協助下,菜束的平衡、顏色都非常講究,可以滿足畢業生拍照的需求。購買菜束除了拍照,更可用相宜價格購買本地菜食用,一舉多得。坊間製作菜束的機構不多,Teddy希望活動令更多同學認識農發,Carol則期望可以把菜束推廣給更多人掀起潮流。

農發每兩周會在文化廣場舉行農墟,每次有四至五個本地農夫參展。舉辦農墟前莊員會先招標,農夫會準備不同款式的時令蔬果銷售。莊員在農夫到達前會架好帳幕,每次搬運與開拆帳幕都是體力及耐力的大挑戰。不少學生及教職員都認識農墟,農發估計上屆有近千人參與。Alex及Teddy都認同農墟是成功的活動,Teddy以自己的宿舍生活為例:「住宿總會自己煮食,但超級市場提供的蔬菜品種不多,農墟可以滿足大家對蔬果的需求」。她樂見教職員及同學願意分享在農墟採購的蔬果,她也會與友人分享有機蔬果。

本年度於文化廣場及新亞小百萬舉行了六場農墟,售賣時令本地蔬菜。左起: 梁焯彥Alex、梁丁尹Teddy、周婉儀Michelle 、陳可澄Carol

農發一直得到創辦人劉海龍先生(阿龍)的幫助。阿龍在農民間人脈廣,對農業也相當熟悉,一直為同學提供農業資訊及人脈。Carol提到自己之前打算租田時也是阿龍介紹她到其他農場學習。去年,農發曾未能找到資深人員開辦「農的傳人」的工作坊講解耕作知識,於是阿龍提議邀請校工幫忙,幸好得到書院工友的熱心協助才令活動順利進行。

任教大學通識課程「認識都市農業」的劉海龍先生 (後排最右)與莊員合照。劉海龍先生是中大農業發展組創辦人。

更遠大的目標

農發不單希望推廣農耕文化,更嘗試藉此解決人與人之間冷漠以及人與自然脫節兩個問題。「農的傳人」中,參加者互相分享資訊「大家有講有笑」。而職員不但協助開辦工作坊,同時在學生未能回校時幫助澆水。Alex認為活動中大家互惠互利,打破冷漠;至於與自然脫節的問題,Teddy指出不少都市人只通過螢幕見到植物,而洛神花果醬工作坊等活動帶參加者遠離都市親身接觸植物。Carol補充參觀農場可以令人反省「自己與自然已經脫節」。不少人對大自然有抗拒,但當參加者見到農夫對自然習以為常便會反思自己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參加者都知道大自然會令人感到舒適,反思驅使他們願意更深入體驗大自然。

深刻的回憶

過去一年,幾位都各有印象深刻的活動。Teddy最深刻的活動是藝墟。農發的宣傳品較其他攤位少,以農發專頁的二維碼及自己浸泡的紫蘇檸檬茶為主。可惜疫情下紫蘇檸檬茶只能作為裝飾。幸而飲品仍得到不少同學的關注,莊員也藉此向同學介紹農發。

而令Carol最難忘的是洛神花果醬工作坊。探訪農場當日遇上八號風球,由於莊員希望可以帶參加者到田接觸植物,因此活動需要延期。幸好Carol以往參與農耕時曾舉辦同類型的工作坊,這次沒有遇到太多困難,活動最終也完滿結束。

對未來的期盼

回顧過去一年的經歷,三位提出未來可以改進的地方。Alex提到近兩年農發部分人脈中斷聯繫,較難舉辦專業活動,不過Carol認為每一屆屬於有自己的人脈也不是壞事,更多新參與者可令活動「有更多火花」。Carol希望農發未來可以成為整合農業資訊的平台,她相信農發不一定要組織講座等活動,也可以通過平台讓追蹤者知道坊間有那些值得關注的專業資訊。Teddy則認為農發作為學生組織在疫情下難以舉辦實體活動,利用平台轉發本地農業的資訊是較好的做法,而平台更可為本地農業開拓市場。她舉例早前蔬菜供應不足時大眾希望得到蔬果的資訊,此時平台便可以轉發農產品資訊讓追蹤者知道本地蔬果的銷售點。

至於農業的未來發展,Carol相信本地農業會愈來愈受重視。她認為為發展工業而不合理對待農業的措施激發著重環保的年輕人關心本地農業,加上農業組織善於廣泛傳播資訊,本地農業會變得更有影響力。Carol又提到本地菜與進口蔬菜的味道不同,「自己從農場回家後,食用普通蔬菜有失落感」。價格是進口蔬菜較暢銷的原因,但疫情下兩者價格差距已減少,她有信心本地蔬果會更受歡迎。

Teddy補充早前蔬菜供應緊張導致售價上漲時,本地農夫因為道德及商業考慮並沒有跟隨加價:本地菜價格本已相對高,農夫不希望加價令民眾在供應增加後不再選購本地農產品。Teddy明白購買本地菜可能造成經濟負擔,但她希望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考慮每周購買一至兩次本地蔬菜,「在有限的空間多支持(本地農業)」。

Facebook: @CUAgro
Instagram: @cuhkag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