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職員消息

專訪黃熾森教授——不計劃成就人生

校園記者 – 中文撰稿:鍾梓澄(新傳二年級)

 

    聯合書院校友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系黃熾森教授,曾在中大就讀及美國留學後,最終回到中大任教。由中大學生到中大教授,他坦言自己不是喜歡計劃一切的人,只是率性而為,才能成就自己。恰逢教授即將退休,並成立兩個聯合書院的獎學金,有幸邀請教授分享他對聯合和中大的感受,以及對人生的看法。

一切都是偶然——從中大學生到中大教授

    「沒有甚麽特別原因。」在訪問中不止一次聽到這句話。選擇到中大就讀,僅僅是因為當時的中、英、數獲得較好成績,被商科錄取的機會較大,從此便踏上了商科之路。選擇研究情緒智力也只是因為自己在假期期間閲讀有關「情商」的書籍,發現該書的立論缺乏實證、漏洞處處,便想找一些證據反駁,卻發現「情商」、「情緒智力」等概念才剛開始為人熟知,根本沒有任何相關研究,只好由零開始(start from zero),之後便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追尋根源,原來一切只因一個大學教師夢。他憶述,自己在讀書時期,一直思考自己究竟適合做甚麽工作,而商科的學生大多只有兩條出路:成為打工族,隨時要熬夜上班、隨傳隨到;或為老闆,許多事情需要親力親爲,工時不定。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生活非常規律的人,從來也不為工作熬夜,不喜歡被別人管理,也不喜歡經營生意,因此,以上出路並不適合自己。最後因為遇到啓蒙老師陳纘揚教授,萌生成為大學教師的念頭,加上教師的工作穩定,符合自己的生活作息,便朝著目標邁進。過程中他沒有深思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沒有周詳計劃:「我知道成為大學教師必須擁有博士學位,那就一直讀上去了。」一切順其自然。問及他的退休計劃,他補充:「有些人是需要計劃的,我不需要。現在的學校總説著要給學生安排生涯規劃,其實(人生)怎能計劃那麼多呢?」

教育的執著 父母的遺願

    黃教授這次捐款給聯合書院並非先例,而一直以來資助内地麻栗坡的孩子讀書也源於一場巧合。2001年,教授和他的幾位老師談起有關内地開發西部的新聞,一些學校連兩三千塊的經費也無法籌措,頗為感慨,便決定每個老師都長期捐助一個學校,並由教授聯絡傳媒,希望可以了解那裏的實際情況。接觸記者後,發現問題在於學生的家庭窮困,六七百塊的年薪難以負擔一年一百五十塊的學費。記者推薦他資助雲南縣麻栗坡的學生,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當地十分重視教育,因為教育是當地脫貧的唯一方法,官員怎麼貪也不會貪走教育經費,可以放心捐助。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一捐就捐了二十年。

    教授之所以選擇資助學生,除了是因為偶然之外,也受到父母的影響。小時候父母家境窮困,令他們均沒有正統地接受教育。他的父親偶爾走到書塾外偷聽,被書塾的老師發現後,便邀他進去讀書識字,後因戰事頻繁,再也沒有學習的機會,但父親也因而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盡力供教授和他的兄弟讀書。母親也很贊同教授長期資助麻栗坡的學生的舉動,認為「能幫多少(學生)便幫多少」。也因如此,教授成立的基金將以教授的父母親命名(黃耀江紀念獎學金及李群英紀念獎學金),圓父母心願。

對中大同學的寄語

    在訪談中,偶爾會談到教授以往的校園生活,總會流露出一些懷念,笑著分享那些校園點滴。他笑言,在管理學系認識的聯合人,直到現在還有聯絡,會定期回到聯合小聚;通過住宿,他也認識了一個要好的會計系師兄。他認為大學是交朋友的好機會,也會令同學更享受校園生活。另外,他建議同學多了解中大和聯合書院的歷史。只有了解她們的歷史,才會知道她們獨特美好之處,對中大和聯合產生歸屬感。